一块旧墓碑牵出的一段浴血演义与生死情缘个人炒股配资
上图:美国援华抗战空军将士克罗君墓碑,上端中间为两行横式英文大写字母,第一行:HAROLDSNIDE,第二行:AOM/USAR;中文为竖式,从右至左分五行排列:
为世界和平及正义而牺牲之
大美国空军将士
克罗君之坟
广东省徐闻县长陈桐立
大中华民国卅四年六月七日
此碑现为徐闻县福田乡西松村黄氏父子收藏。
为什么距美国万里之遥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个小小山村,有这么一块中英文同刻且墓主克罗与国民政府县长陈桐(注释一)之名同列的旧墓碑?
一、土糖寮糖篓装上美国大兵的传奇
1945年初夏的徐闻大地,正是荔红时节。此时距我县抗日军民重挫日伪军,获得瓜藤一一乐琴大捷(注释二)还没过多久,此役过后,日伪军开始龟缩据守,我县抗日军民主动出击,战场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美国空军援华抗战飞行将士则乘机加紧了对盘踞在广州湾法租界日寇军火库,遂溪日军机场,以及雷州三县各个乡镇日伪军据点的轰炸密度和突袭次数,也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才有了徐闻人民与美空军飞行将士的最初接触以及之后的密切互动。
1945年6月3日上午11时左右,一架美式军机在洋尾村西失事坠毁,其中数人跳伞成功,旋即被城北乡茅园村(注释三)抗日军民及时赶到解救,跳伞受伤飞行员先是被搀扶到洋尾村廖姓居民家暂歇。主人当即摘下百年荔果招待远方来客,可这些美国大兵或许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荔枝,拿在手上左掂右量,却不知从何下口,主人见状,上前抓起一颗,剥皮,啖肉,吐核,如此一番演示,客人这才打破尴尬,然后大快朵颐。不久美空军另一军机即在洋尾村上空投下一批药品与食品接济地面伤员。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国民政府创办的全县唯一一间西医齐康医院,早前也被日机无情炸毁,全县竟无一副担架可觅。但聪明的洋尾村民因陋就简,找来糖篓(土糖寮装运糖块的竹编制品)改造成担架,他们在糖篓里垫上一层厚厚的干蔗叶,然后再铺以草席,让伤员躺下,两名壮汉,一前一后,抬起就走。在经茅园村时,现已94岁高龄的邓汉彪老人还能详细忆起他的父亲邓永锡(抗日游击队员)端来热水为一位胸毛浓密、个子高大的白皮肤伤员擦洗身体的情形。陈桐还命沿途各村加强警戒,接力运送,终于安全抵达国民徐闻县政府设在福田乡赤岭村翁氏祠堂的战时行政驻地(注释四)。
上图:洋尾村西失事美军机上的正方形金属盒,盒底边长30.5㎝,盒深15㎝,盒盖边长31㎝。此件现为谭家村张明鉴(88岁)收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徐闻人民善待美方援华抗战空军受伤与牺牲将士的义举,让美国援华抗战空军前线总指挥陈纳德将军大为感动,当即决定向茅园村赠送美式冲锋枪十支。至今洋尾村的知情老人还有板有眼地对茅园村的后生仔们笑谈:当年陈纳德送给你们村的冲锋枪,都是我村的百年古荔和糖篓换来的。
据说当年领到崭新的美式枪支后,茅园村的抗日武装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向龟缩三阳桥头堡的日伪军据点发起夜间偷袭,惜因不慎撞响敌铁丝网上报警器而暴露意图,双方接火后我方安全撤退,敌亦胆怯不敢追击。当此之时,日寇在广州湾法租界,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的战力陷入全面收缩防御状态,败势明显加速。
r
上图:茅园村抗日游击队使用过的练武石,通高49㎝,上下底均呈正方形,下底长宽近40㎝,上底长宽各30㎝,正反面皆有凹槽抓手,重285斤,徐闻当年武风之盛之实,抗战情绪之高涨,于此可见一斑。此石现为该村98岁邓启荣收藏。
二、克罗墓碑与李母赵太孺人墓碑的邂逅
据杨飞(徐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先生佳著《香飘徐闻》一书中《拯救美国大兵的故事》(以后简称《拯》文)所述,综合《徐闻县志》大事记的相关内容,1945年6月3日(杨飞先生记述为6月23日,疑2为衍字,因与克罗墓碑竖立日期"六月七日"相距时间太远,且不可能是先竖碑再侯等后死者)坠机事故现场还原:
距日伪军三阳桥头堡及下塘村据点都很近,敌情顾虑非常严重,我国共两党驻徐闻官员精诚团结,分工合作,迅速分兵把口占据各要隘关口,阻敌偷袭,保甲长带领地方民团沿途担负警戒与清理路障,茅园村抗日游击队拼死冒险抢挖机肚下牺牲的那位烈士,然后随伤员一起转移(烈士及部份轻伤员用牛车运送),笔者推测,这烈士应该就是克罗,"其余两名是大约六、七天后才被村民闻味在距飞机爆炸现场几十米外一条古溪旁一棵俗称水影树的大树枝杈上寻到,并埋葬在和家岭北一个名叫沙土堆的地方"(茅园村98岁邓启荣语,他也是当年失事飞机的现场目击者之一)。这样就与《徐闻县志》所述"机组乘员八人,三死五伤"相吻合。克罗遗体运到赤岭村后,陈桐即命人卜地择日,将其安葬在李氏家族墓地内。
上图:李梓瑶祖母墓碑(国封亭碑)碑髙2.8m,宽98㎝,厚14㎝,为雷州境内同类墓碑第一高。
李梓瑶系清代著名书法家(注释五),克罗生前或许未能感受过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但死后葬在李氏家族墓地,如果人有灵魂又可永生的话,我想:他也一定会为李母赵太孺人的高尚德行和李梓瑶的书法所叹服,而李母赵太孺人也一定会对这个不远万里来华抗日,捐躯徐闻大地的外邦俊杰礼赞有嘉。两个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躯体和灵魂能在清朝嘉庆皇帝曾经下诏敕封的灵地安息和邂逅,这也乃徐闻抗战史上又一奇观矣。
上图:李梓瑶幼年练字洗笔洗砚的池塘。民间传说,李自幼习字,经年不辍,每日必到此池淸洗砚笔,以至一池尽墨。遗址在今龙塘镇福田乡西松村西南。
上图:今年6月12日,笔者在福田乡一农户家中偶见据说是李梓瑶亲笔书写的小楷,书法端庄高雅,流畅自然,功力深厚,赏心悦目。
上图:李氏义闻乡闾,德彰四邻。淸嘉庆年间皇帝对李母赵太孺人敕封"清标彤管"的石匾及对其子孙的旌表石刻。
美机伤员在赤岭村翁氏祠堂救治期间,日伪军又数次进犯福田乡,妄图"斩首"陈桐,俘获美机伤员,但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李氏家族甚至毁家纾难,自愿拆除时属全县最为坚固豪华,占地数千平米,进出有大小72扇门的李氏"醇厚公祠",用于修壕建堡,保卫战时县政府,所拆砖石瓦木除留下"清标彤管"、"醇厚公祠"石匾等廖廖几块之外,其余悉数用磬。在我严阵以待,顽强阻击下,日伪军最终雷池难越,每次进犯都损兵折将,铩羽而归。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陈桐还是决定把伤员转移到曹家村陈氏宗祠隐蔽治疗。也正因此,这才有了美空军飞行将士与曹家陈氏宗亲的亲密接触,最终结下了一段超越时空,跨越种族的生死情缘,至今仍在发酵滋生。
三,血泪曹家村,忠义耀陈门
曹家村,相传为曹操后裔所建。近年徐闻有曹家村后人参与某大学的科研项目:曹操后裔DNA测试,结果传言得到科学的证实。那为什么昔日曹家村又有陈氏祠堂呢?
这要从明万历年说起:彼时东洋海倭猖獗,对徐闻这块富庶之地大肆劫掠,且屡败官军。某年某日,倭寇又蜂拥而来,村民被迫逃匿深山。数日之后贼人撤退,故意在剩余饭菜中拌以剧毒,饥肠辘辘的曹氏宗亲,不知贼计,误食而亡者数以百十计,刹那之间,家家悲泣,人人震恐,曹家如坠人间炼狱。劫后余生,全村被迫举族外迁。曹家遂至荒芜湮没经年无人问津。后有福建莆田陈氏南下到达此地,陈氏长老巡视后发现这里洋田千顷,前滨海,后靠山,山青水秀,既有渔盐海运商贾之利,又有山珍稻粮麻桑之产。唯一不足的是无险可守,但只要全族组织起来,加强防卫,安不忘危,危能自救,曹家村就是一块宜居宜住的风水宝地。就这样,曹家村里住上了陈家人。陈氏族酋还作出了不改旧村名的决定,其意也与伟人关于"国歌不改旧词"之思想如出一辙。现徐闻县陈族为全境第一大姓,人口逾13万人,冯村、许家寮村现也全为陈姓,皆如曹家故事。
陈门传圣道,中流做砥柱。在血雨腥风的18年匪乱(注释六)中,曹家村陈国赞父子二人英勇杀贼,双双捐躯,被誉为抗匪父子英雄,而同属曹家陈氏一脉,分居福田乡的陈廷福公,也是抗匪打虎的勇士。他曾力扛一石(200斤),轻赢米庄老板。他还曾深夜绝地(茅厕)反击,与扑到跟前的饿虎斗智斗勇,手持照明火把怒烧虎须,当饿虎负痛转头落荒而逃时,他还竟然独身持火追出村外,胆豪如此,一时传为美谈。他曾力战五匪,耙伤复枪伤,却终生不悔。在福田乡东松埚剿匪一役中,生擒一匪。他还是福田乡当年护送美机伤员的乡村自卫队骨干成员之一,其子陈大三(今健在,现年94岁)后来成为我军解放海南先遣部队(驻扎福田乡)的义务向导。
陈桐自称祖籍徐闻县田青埚村,也属曹家陈氏宗祠支脉。当年他将美机伤员从福田乡翁氏祠堂转移到曹家村陈氏祠堂隐藏救治,表明了他对本族宗亲世情的充分了解和高度信任。时间证明他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5名美军伤员最后骨伤初癒,安全回国,与家人团聚。
当年曹家村人民不但在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上充当了先锋模范,而且在联合中美民间合作抗日上,生死相依,互相支持,惺惺相惜,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完美展现了徐闻人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和强大力量。这是人民抗战的楷模!国际合作抗战的楷模!中美民间交往的楷模!可就是这样一个资深抗日村庄,却因为族中出现一个一生功罪参半,充满争议,褒贬不一的国民党县长陈桐,因为美机伤员和烈士,还有后来的解放海南先遣部队牺性烈士(陈心怀),竟在县内抗日革命村庄的评选中榜上无名(福田乡也如是)!殊引为憾。
上图:新建曹家村文化楼,新楹联沿用陈氏祠堂内旧楹联:"曹之仓社之库藏积诗书传圣道;家有塾党有庠薰陶子孙上朝庭",一字不改。陈氏第十七世孙陈昌哉(曹家村乡党支部书记)提供。
这副楹联是一份闪耀陈氏先祖荣光(注释六)、镶嵌时光密码,蕴藏丰富历史积淀,能够说话的"活文物",它真真切切陪伴并见证了美空军坠机受伤(牺牲)将士与徐闻县抗日军民(曹家陈氏宗亲)生死相依,惺惺相惜,超越时空,跨越种族的那份不朽血谊。
据杨奕森(94岁),陈大乔(92岁),陈昌尤(88岁)等老人回忆,当年美空军伤员实际上就是在祠堂小学校(即楹联中的"党痒")进行康复治疗的。徐闻县的骨科高手杨光德(红坎村人),梁方来(坡塘村人),陈大荣(上调村人)每天为各位伤员正骨复位推拿按摩,在校任教的侯锡贵老师(后坑村人)兼任杨光德助手,紧密配合。光德公身材矮小,给高个子伤员肩颈骨以上部位换药或正骨复位推拿按摩时,必须将学生上课用的凳子搬来垫高爬上去,才能够得上手。每当此时,这些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们就会围近仔细观看,也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口口相传至今。
而这批伤员也在短短的时间里为徐闻民间骨科高手的高超医术和个人魅力所折服。不用开刀手术,没有x光拍照,仅凭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捧奇妙草药,就能正骨复位,断骨再生,断筋再连,炎消痛止,逐渐康复,徐闻民间骨伤科医术这一奇葩,也随这5名伤员的亲身体验而声名远播。
1945年7月14日,恰好是中国农历六月初六日晒洗节。任谁都没想到,这本应是一个祈盼安康迎接欢乐的日子,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死亡夺占,这成了主客一生都无法抚平的哀伤和悲痛。
上午12时左右,一架美式军用运输机在曹家村陈氏祠堂上空投完最后一批药品和食品时,灾难突然发生,飞机撞上一棵逾三百年古榕,主枝应声而断,将在树下纳凉的两位妇孺砸死,飞机飞出100多米远的农田上空爆炸解体,机上九人无一生还,遗体烧焦,残肢断臂,随机体碎片而散落,惨不忍睹。刚刚还在陈氏祠堂内兴高采烈的5名伤员,情绪瞬间崩溃,他们抱住杨光德,侯锡贵等人,失声痛哭,在场围观村民,莫无垂泪,举村同悲。曹家村的红土地再次敞开慈悲胸怀,包容接纳了这批异邦英魂;陈氏宗亲,按照族人的传统仪规,在村西侧茅园坡上,礼葬了九名烈士,墓首朝东,九座并列呈一字形摆开,俗称九人一字墓。
第2天,1945年7月15日,美军派出大型水陆两用运输机,泊降盐井港海面,用橡皮小艇接走5名伤员,登机返国。离祠分别时刻,主客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据说一位大个子美军伤员还解下身上佩带的自卫小手枪赠送陈大荣。(陈大荣系曲界镇上调村人,擅长骨伤科,誉满三雷,不幸在文革中罹难。杨飞先生在《拯》文中将其记为海安镇寮子村人,女性,似觉有疑,存此与杨先生商榷)。
抗战胜利后不久,"大约在1947年左右,美方派员将在曹家罹难的九名美军飞行员遗骸迁回国内重葬"(曹家村88岁老人陈大流语,笔者推测,克罗及其他葬在徐闻各地(沙土堆)的美军牺性人员应该也在此时一起迁出,这也符合克罗墓重迁开挖时“尸身尚末完全腐烂,脚上航空皮靴完好"的现场目击者所言,《拯》文记为1950年,似觉有误,又此与杨先生商榷),唯有克罗墓碑遗留原址后为黄氏祖孙接力收藏。
据传2024年5月,曾有美国空军飞虎队员到访徐闻,却没有旧地一一重游,未能与洋尾,茅园,福田乡,曹家村老前辈主客重逢,再叙旧情,殊觉惋惜。而随着采访的深入,牺牲在徐闻的克罗(可能还有其余11位无名烈士)竟然不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2590名牺牲人员名单之内,委托美藉朋友向美方有关机构查询,答复也是"查无克罗此人",令人嘘吁。
四、古村涅槃,故乡新貌
上图:晚霞辉映,良姜叶香,绿树掩映,美丽宁静,涅槃古村,初展新颜。
田仔园村系上世纪徐闻匪患中由坡田村,潭山村,柴姆坑村,竹子埚村,章纽村,曹益仔村,下六村,潘宅村,颜宅村等九村(废墟散布在今国营农垦友好农场橡胶林园内)遗民后裔聚居而成。福田乡是徐闻史上最为富饶之地,也是惨绝人寰的18年匪患的特重灾区,十村九空,十家九亡,陈廷福胞兄陈廷章育有五子: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信,今独存大信一脉。由此也可观知当年廷福公抗匪抗日,九死不悔之为什么了。
是的,在勇御外侮,保家卫国,捍卫人类生存尊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漫长岁月中,徐闻儿女,从来都是勇立潮头,与时代同步。在今天贯彻党的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建设文明,富裕,和美新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征途上,古村后裔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如今在距洗墨池仅有咫尺之遥的这座小小山村,又走来一位年青的岭南书法艺术新人颜杨柳。李梓瑶老先生一生醉心的书法艺术,在他的故乡,遇见了真正的知音。出生于田仔园村的颜杨柳,自幼爱好书法,少年时曾多次观瞻过洗墨池,她对李氏家族毁家纾难的义举和美国援华抗战空军将士在徐闻的英勇事迹无比钦佩和敬仰。她说:李老先生和克罗诸君,是我们福田乡的骄傲和福气,我们永远都不能忘了他们!
翰墨书正气,丹青颂英灵。颜杨柳女士的书法作品,为徐闻抗日军民与美国援华抗战空军飞行将士并肩战斗的这一段史事重提,平添了一抹亮色。
《抗战胜利80周年感怀》
作者:陈法邻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情。
英魂不朽昭青史,
浩气长存万代铭。
颜杨柳敬书於乙巳蛇年癸末月甲申日
上图:颜杨柳,广东省徐闻县福田乡人,字本,斋号双木溪堂,广州书湘阁书法高考教育学校创始人(校长),广东省外语职业艺术学院外聘书法教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古邑新生,新人新貌。太平盛世,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美满。既遂君愿,亦赖君赐。许仁保、陈许舒、吴銮、克罗诸君等中美抗战英烈也当慰心含笑九泉矣。
国恨家仇,世代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当年我县抗日军民和与之并肩战斗过的美国空军飞行将士们!
后记: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当年坠机现场目击者邓启荣,邓汉彪,张明鉴,杨奕森,陈大乔,陈昌尤,陈大流等老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吴开富,林陈庄,何裕,莫贵贤四位退役老兵还为采访无偿提供车辆和协助,美籍华人王小平先生对拙作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一鸣谢!
附:
注释一:陈桐(1897—1951),1935年7月至1948年7月就任国民政府广东省徐闻县长。《徐闻县志》第916页对其有专门介绍。
注释二:《徐闻县志》大事记第20页记载:1945年4月初,日伪武装200余人进犯西连镇,被当地抗日武装群众1000余人围困于乐琴、瓜藤之间,激战一天,日伪军伤亡40多人,我方抗日志士许仁保、陈许舒、吴銮牺牲。"
注释三:《徐闻县志》大事记(第20页)1944年部分:"闰4月初8日(1944年5月29日),日伪军首次攻占徐闻县城,"县政府被迫"迁往三河、赤岭等地。"
注释四:《徐闻县志》第四十五章第848页载:民国20年4月15日,茅园村民与盗匪激战一天,击退匪贼三次进攻,村民牺牲42人。贼最终败退。
另,据茅园村抗匪抗日老游击队员邓永锡儿子邓汉彪(94岁)回忆,茅园村民在抗匪斗争中曾立有"抗匪保家生死约"三条:一,自愿每家出人出钱,购置枪支弹药自卫防贼,二,不愿者不强迫,但需迁出本村,土地交出,不得再耕;三,保村而死者遗属全体村民瞻养。此约在抗战中也得到重申与执行,全村没有一人因怯敌迁出者。
注释五:详见杨飞《香飘徐闻》中《"大字压雷琼之人李梓瑶》。
注释六:徐闻18年匪患,《徐闻县志》第四十五章《贼乱虎患》及《雷州土匪覆灭记》(梁祖懔著)均有记述。
注释七:曹家陈氏族谱载:陈氏第十四世孙陈国藩生前主持修造陈氏宗祠、创建党痒并亲撰楹联,与其子十五世孙陈德谦曾同中贡士,一时传为佳话。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法邻:籍贯广东省徐闻县,大专文化,中共正式党员,1974年12月入伍,1994年8月退役,现为中国建设银行徐闻县支行退休干部,徐闻县诗社会员。
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